作者| 希宁
编辑| 小明
视觉| 浩洋
2022年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在这之前国际博物馆协会通过instagram公布了2022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博物馆的力量(the power of museums)。从2000年的主题——“致力于社会和平与和睦的博物馆”开始,近年来的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越来越多地开始强调博物馆所发挥的力量。那么博物馆究竟为什么有力量,有哪些力量,又怎么发挥力量的呢?小象君请来了我们的新成员希宁,为大家讲解博物馆的学术支撑体系、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如何进行科普展示。
李希宁
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
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在读学生,喜欢动物,尤其是犬科的狗子和猫科的“大猫”。很喜欢在读的专业,想要一直朝这个方向前进。没啥特长,但希望在喜欢的领域不断向上,多做一些事。
01自然博物馆的职能
博物馆是一个出于公共教育和利用的目的,对人类及其环境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进行收藏、研究、阐释和展出,最终实现知识传播的非正规教育机构,具有收藏、科研、教学、知识传播、科普教育等职能。
收藏是博物馆一项重要职能,不同博物馆根据其定位的不同,收藏对象也不同。例如自然博物馆收藏有很多动植物标本,这些标本可用于动植物分类的科研工作及教学。同时标本作为展品进行展示的过程中又是知识传播、科普教育的基础。本文主要讨论如何借助自然博物馆的力量发挥其科普教育的职能。
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上图)及上海自然博物馆(下图)
那么应当如何借助自然博物馆的力量发挥科普教育的职能呢?
近年来的“博物馆热”带动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也让博物馆有更多机会挖掘潜力,发挥自身的影响力。但目前自然博物馆在科普教育职能方面发挥的影响力还善不明显,要充分发挥自然博物馆的科普教育职能展览需要有学术支撑体系、有研究成果转化即展览要有科学性、还要有讲解的导向作用。
首先,展览要有学术支撑体系。
自然博物馆常常作为教学基地,向参观者传达的信息需要具有科学性,而科学性就来自于博物馆的学术支撑体系。
学术支撑体系建立在博物馆研究部门自己的学术研究、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相关研究成果的搜集、梳理和转化工作上。学术研究成果对展览的支撑体现在方方面面,无论是展品的标识牌上标注的信息,展览的布置依据,还是讲解词的编写都需要以学术研究成果为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比如大家俗称的“山猫”,标识牌上写的得是学名——“欧亚猞猁”,而不是“山猫”。同时标识牌上的物种保护等级也应根据最新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来更新,或根据“iucn红色名录”来更新物种的受威胁程度。
野外的猞猁
2021年新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很多动物提升了保护等级,比如说豹猫。生境破坏、盗猎等原因造成的大型食肉动物越来越少甚至野外灭绝后,豹猫成为了很多生态系统中占据较高营养级的捕食者。豹猫分布广泛,食性多样,被认为是生态系统的“底线”。
在新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豹猫升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标识牌上保护等级信息的及时更新,有助于人们了解豹猫的保护现状,重视对它们的保护。同时一些“降级”的野生动物(如北山羊)标识牌上保护等级的及时更新,也是在告诉参观者这个物种的保护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此外,标识牌上物种的分类信息也依据新的分类学研究而更新,比如传统分类中归于隼形目的鹰科,在新的鸟类分类系统中已被单列为鹰形目。这些信息的及时更新有利于学生在博物馆学习时掌握正确的知识和信息。
所以不管是博物馆研究部门自己的研究还是对相关研究成果的转化,都要以自然博物馆自身的使命为导向,即为研究成果最终要转化为展览,实现科普教育服务。
其次,展览要有科学性。
我们之前在参观博物馆的时候可能很少会关注到博物馆展品的陈列是有一定的讲究的,这种讲究来源于学术研究成果的转化。相比随意陈列的展览,按照一定依据进行布置陈列的展览能带给参观者的信息更多。在自然博物馆中,动物标本常见到的两种陈列方式是按生境陈列和按分类系统中的亲缘关系陈列。
按生境陈列就是根据动物的生境进行展示,其中除了包括生境中的动物标本外,还会还原该生境下的植被类型、生态环境。这样的陈列方式可以直观地让参观者知道某种动物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样的,它们的“邻居”都有谁以及它们的食物链是什么样的,并感知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大自然是多么的奇妙。
根据生境划分场馆的猫盟华北自然生态博物馆
比如可可西里的展区里,我们能看到擅长在崖壁上攀爬跳跃的岩羊。岩羊的角和头部之间的角度很特别,能保证它们在崖壁上跳跃时,角先于头部着地,起到缓冲保护的作用,很好地适应了生活环境。
作为岩羊的捕食者,雪豹也练就了一身好“功夫”,长长的尾巴在攀爬跳跃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平衡作用。这些都是能在一个以生境为基础的展览中获取到的信息,比起单独物种的介绍,这样有关联的信息似乎更能让人们感受到生态系统中各物种间互相联系,息息相关。
按分类系统中的亲缘关系陈列有利于在科普教育过程介绍类群的特征,同时对于相关专业学生学习分类学也有很大的帮助。按分类陈列还有助于帮参观者厘清一些认识,比如说“豪猪”不是“猪”,而是啮齿目的一员,也就是说它和老鼠的亲缘关系更近。从它们的头骨标本还可以看出它们具有共同的特征——有发达的门齿,这和它们的食性是相关联的。
近年来随着分子系统学研究的深入,分类系统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按分类陈列的展览需要根据研究成果及时调整标本的放置位置以及更改标本标识牌上的信息,以保证传达给公众的信息是准确的。
02博物馆导览如何讲出好故事
科研工作场景通过玻璃展现在公众面前,西雅图伯克自然历史文化博物馆
现在人们越来越不满足于走马观花地拍照打卡式博物馆参观了,人们开始对博物馆背后的知识和故事充满了了解的欲望,而讲解就是帮助大家开始了解的那座桥梁。通过讲解,参观者能从参观中获得更多的知识,有更多的思考和体会。这也要求讲解不能仅仅是讲解词的“复读”,而是要有导向作用,要有科学性、通俗性、针对性以及思想性。
讲解首先需要建立在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即要求有科学性。
如今人们对博物馆的科普教育职能愈加重视,讲解首先要保证传达给大众的信息是准确可靠的,如若传达的信息是有误的,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对大众会产生误导。
但倘若传播的信息是科学的,那么通过讲解传达给参观者,再通过参观者传播给更多的人,对社会上大众环保意识的普遍提高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也是博物馆充分发挥科普教育职能的体现。
有一次我去某个自然博物馆参观,讲解员在介绍昆虫时举的例子是蜘蛛。而蜘蛛其实是蛛形纲,不是昆虫纲。昆虫是那些“体分头胸腹,四翅并六足”(双翅目只有一对翅膀,即两翅)的节肢动物。
我们平时会笼统地把蟑螂、蜘蛛、蜈蚣都称为虫子,混淆了“昆虫”的概念。这么一看,蜘蛛和蜈蚣的足已经“超标”了,所以它们并不属于昆虫。讲解员在介绍时如果能从这点出发,询问参观者“蜘蛛是否属于昆虫”后再做讲解,既能传达正确的科学知识,又能通过互动吸引参观者的注意力,让大家对此印象更加深刻。
讲解的通俗性
在保证科学性的同时,注意讲解要通俗易懂。讲解内容中常会涉及一些专业术语,大量的专业词汇不利于参观者理解,且会使讲解效果大打折扣。所以讲解时需要对术语进行一些转化。
比如在介绍大杜鹃的寄生性繁殖行为时,“巢寄生”一词对于没有接触过相关知识的人来说可能不太好理解。但是如果转化一下,表述为“雌性大杜鹃在繁殖期不会自己孵卵,而是把卵下在其他鸟类的巢内,让其他鸟替它孵化并抚养雏鸟”就会好理解许多,也能让参观者印象更加深刻。
讲解的针对性
其次,讲解还需要有针对性。如今,博物馆的参观群体组成更加多元化,不同群体适合的讲解方式、讲解内容不同。比如,面对小孩要着重讲那些他见过的、能理解的东西,同时要灌输一些保护自然、保护动植物的理念。
孩童对自然的有天生的好奇心和热情,应该珍视这份好奇心和热情。同时他们也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环保意识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将来全社会的环保普及程度。
德国柏林自然博物馆针对不同群体设置了不同的讲解方式及体验项目
讲解的思想性
最后但也是很重要的一点是,讲解要有思想性。 即要能让参观者有所感触,产生思考。
参观时大家也许都更喜欢关注大熊猫、东北虎、金丝猴,也知道要保护它们,但却很少有人会关注野兔、鼠兔、老鼠,而它们却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基石物种”。
现在为什么越来越难在城市中见到猫头鹰的身影了呢,原因之一正是因为它们没有食物来源了。老鼠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一直不太好,人们对老鼠的态度更多的都是消灭,然而它们是许多猛禽、中型哺乳动物的重要食物组成。
曾经被人们花了半个多世纪来消灭的鼠兔,却在地区生态系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个生态系统可能没有顶级的捕食者,但却一定有“基石物种”。要想恢复中大型食肉动物,必须先保证这个生态系统里还有它们的食物,也就是那些“基石物种”。
在讲解人们所熟悉喜爱的一些明星物种时,也向参观者介绍诸如鼠兔、老鼠、有蹄类这些重要的、能让大中型食肉动物种群恢复起来的“基石物种”,让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它们对整个生态系统的重要性,这样也许人们能对这些物种改观,并开始关注它们。有了了解、关注,就会有行动,只有行动起来才能带来好的改变。
简·古道尔博士说过“真正的改变是从心开始的”,讲解员要讲述那些自己真正有所感触的东西,才有感染力和说服力,也才能真正地打动参观者。
现在关注环保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大多数人对环保,对生态文明建设更多只停留在这是一项政策上,还没有真正行动起来。若是能通过讲解让公众开始了解环保,关注该怎样改变生活方式,并最终行动起来,我想那博物馆就是真正发挥了它科普教育的职能。
对于自然博物馆中的展示标本来说,博物馆给了它们第二次生命,而从心的讲解使它们更加熠熠生辉。
自然博物馆在当今的科普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有完善的学术支撑体系,并能将研究成果转化,通过科普讲解传播给公众的自然博物馆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其科普教育这一职能。
我也期待着以后能有越来越多各具特色的自然博物馆,共同为科普教育注入坚实力量。也希望对博物馆有了更多了解的大家,在以后的参观过程中能更加关注博物馆的陈列和讲解中传达的思想,更加用心地参观,每次参观后都能有新的收获!
我也说两句 |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 |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如果您不填写用户名和密码只能以游客的身份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
9游会的版权声明: 1.依据《》,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9游会的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9游会的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