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这次全国湿地与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工作会议,是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的部署,履行建设生态文明重大使命,推进现代林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围绕履行生态文明的重大使命,分析形势任务,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保护工作。在刚刚结束的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贾治邦局长就新形势下的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局党组对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希望,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积极贯彻落实。下面,我就做好新形势下的保护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我国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成就显著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林业系统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大力加强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成效显著,湿地在国家生态安全中的地位与作用不断强化。一是中央政府推进,部门联合行动,地方积极拓展,建立了广泛的湿地保护同盟。从2000年中央政府17个部门共同编制完成《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到2007年中国政府批准成立了以国家林业局牵头由国务院16个部门组成的“中国履行《湿地公约》国家委员会”,中央各部门在保护湿地方面形成共识。国家林业局组建了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天津、吉林、辽宁、江西、广东、重庆、青海等7个省市林业主管部门和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建立了湿地保护管理的专门机构。目前湿地保护的队伍中,不仅有各部门、各级政府,同时有具有全球自然保护影响力的国际组织,还有企业、社会团体、公众的积极参与支持。二是制定国家湿地保护战略和规划,并将湿地保护与相关专项规划紧密结合。完成了中国湿地保护战略研究、全国湿地调查;国务院批准实施《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和《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2010)》。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了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国家湿地保护政策。同时,湿地保护作为重点建设内容之一纳入了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城市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水生生物保护、水污染防治等一批国家和区域的相关专项规划。目前已经初步搭建起国家、区域、地方和项目区的四级多专项的湿地保护规划体系。三是不断推进国家和地方层面的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制度建设。注重在国家以及地方的立法中,将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内容纳入相应法律制度,多角度建立有利于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制度衔接;注重推进国家湿地保护专门立法,完善补充现行法律法规中保护湿地的制度空缺;已有黑龙江、甘肃、湖南、陕西、广东、内蒙古和辽宁等7个省区颁布了湿地保护条例,地方性湿地保护立法推进良好。有关湿地保护恢复、调查监测、湿地公园建设的10多项部门标准正在制定之中。四是采取多种保护和生态恢复措施,推动示范引领。近年来中央与各地采用严格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和湿地保护宣传教育等多项措施,以发挥湿地多功能效益为出发点,开展了积极有效的工作。目前已建立了 470 多处湿地自然保护区;有36 块湿地被指定为国际重要湿地;建立了60多处不同级别、类型的湿地公园;划建了水禽保护网络和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小区等,初步形成了由不同利用管制级别、多种管护形式相结合的自然湿地保护体系。全国近47%的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黑龙江省已有80%的自然湿地纳入自然保护区监管范围。根据《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相继启动实施了110多个湿地保护、恢复和能力建设项目,对全国湿地保护产生明显的带动作用。
(二)自然保护区快速发展,受到重点保护的生物多样性区域不断扩大、林业主体地位不断稳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典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2007年全国共新建自然保护区26处,新增自然保护区面积180.5万公顷,使全国林业系统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达到1766处,总面积1.23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12.8%,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13处。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和面积分别占全国数量的73%,面积的80%,进一步巩固了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在我国自然保护区中的主体地位。这些自然保护区有效保护着我国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群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涵盖了20%的原始天然森林、47%的自然湿地和30%的典型荒漠地区,对维护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促进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在做好增量工作的基础上,同时注重提高保护有效性和管理水平。一是加强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批复68个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投资规模5.93亿元,其中中央投资4.5亿,已安排中央投资3亿元用于提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监管能力和改善工作环境。二是推进自然保护区管理现代化、规范化建设。组织编制了《示范保护区建设方案编制指南》,在全国选择了51处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建设与管理工作基础较好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示范保护区试点建设。确定在广东省开展自然保护区示范省建设工作。审查批复1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8个生态旅游规划。三是严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晋升质量关。改革了晋升审核办法,强化了事前评估和指导,对14省区上报的22个保护区进行了评审;对27省区上报的32个拟晋升保护区进行了预评估,既加强了对拟晋升的自然保护区组织管理的主动指导,也促进了自然保护区晋升质量的提高。四是进行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集体林权情况调研。对10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非湿地类型)范围内的集体林进行了摸底调查,有69个保护区分布有集体林,总面积为117.44万公顷,占保护区面积的17.79%;最高的占到保护区面积的50%以上。调研数据为今年制定相应政策提供了翔实依据。
(三)野生动植物种拯救稳步推进,人工促进资源恢复和减轻利用野生资源压力的成效不断显现。一是组织实施了濒危动物拯救工程。建立野生动物救护繁育基地250多处,收集360多种濒危野生动物基因样本12600多份,突破了大熊猫、朱鹮、扬子鳄、野马等一批濒危物种人工繁育技术难题,有200多种野生动物建立了稳定的人工种群。组织实施了朱鹮回归自然工作。随着大熊猫、朱鹮等珍稀物种人工繁育种群的发展,有力支持了国家重大外交和重大活动。二是野生植物保护得到新的强化。初步形成了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保护点相结合的野生植物就地保护网络。建立了以种质资源保护中心、植物园、树木园相结合的450多处野生植物迁地保护基地,使上千种珍稀植物建立了稳定的人工种群。2007年组织实施了人工培植成功的五唇兰、德保苏铁回归自然试验项目,启动编制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规划,组织开展了紫檀、金花茶等重点物种的专项调查和监测试点。制定了中国植物保护战略,进一步明确了我国野生植物保护的指导思想、任务目标、建设重点和主要措施。三是全面启动了大熊猫野外监测工作,针对局部地区箭竹开花和每年冬末春初,野外食物资源相对匮乏的问题,组织四川、陕西、甘肃三省对栖息地现场检查,制定应急救护方案。2007年圈养大熊猫共繁育19胎31只,成活25只。四是依法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违法犯罪行为。2007年,全国森林公安机关共查处破坏野生动物资源案件6000多起;全国林政执法机关共查处乱捕滥猎野生动物案件1882起;查处非法收购、出售、运输、携带野生动物及其产品案件2792起,有效打击了破坏野生动物违法犯罪活动。五是继续规范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促进产业健康发展。从繁育技术、种源储备、市场准入、政策机制上大力支持发展野生动植物繁育,促进对人工繁育资源的利用。目前,全国野生动物、野生植物繁育利用主体分别发展到2.4万和1.7万多家,年产值逾2000亿元。一些利用需求度高的物种实现了通过人工繁育解决资源来源问题,既减轻了野外资源保护的压力,又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六是继续强化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起草、制定了《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办法》、《国家濒管办行政许可受理文书办理规则》。会同海关总署重新编制了《进出口野生动植物种商品目录》,编印了《野生动植物进出口指南》。2007年共核发进出口证书46000多份,行政审批进一步规范。
(四)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初步建立,应对危及公共健康的严重生态问题能力逐步提高。这项工作是国务院颁布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赋予野生动物主管部门的一项新职责、新工作。2007年没有发生野生动物疫病扩散至人类和畜禽的情况,取得了候鸟禽流感等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的阶段性胜利。一是围绕实施《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建立责任制,积极加强监测防控体系建设。各地林业主管部门将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这一法定职责逐级落实到基层单位,初步构建了以350个国家级监测站为骨干、700多个省级监测站为补充、各级林业部门广泛参与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网络体系。二是密切把握监控形势变化,在春秋候鸟禽流感等野生动物疫情高发期,指导和督促各地有针对性的部署监测防控工作。局监测总站组织对云南、湖北等10省区防控工作进行了督查,现场检查了24个国家级和11个省级监测站并提出具体指导意见,提高了监测指导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三是健全制度体系,规范日常监测和应急处置行为。各级林业部门根据《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规范(试行)》,制定并完善了野生动物疫病监控方案、监测工作管理办法和考核办法等配套规章,进一步健全了制度体系,有力规范了监测行为。四是加强人员培训,为各地培训骨干技术人员约3000人,提高了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促进了监测工作的开展。五是组织开展专项科学研究,强化科技支撑。
(五)不断创新多元生态文化活动形式,全民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意识进一步提高。一是在多年开展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的宣传教育和科普活动的基础上,逐步提炼出以“世界湿地日”、“爱鸟周”、“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绿野寻踪》等一批具有社会影响力并获得好评的生态保护宣传品牌。二是在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新要求下,不断开发出“保护东北虎-百名志愿者清套巡山活动”、“高原精灵-西部野生动物摄影展”、“湿地使者行动”、“洞庭湖国际观鸟大赛”、“中国鸟类之乡评选”等一系列形式新颖并具有高公众参与度的生态文化传播活动,有力促进了公众保护意识的提高。三是把弘扬生态文化作为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野生动植物救护中心的重要任务,目前全国约有300多个自然保护区已经建立了专门的宣教中心,生态教育天然课堂的优势开始发挥。四是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会员发展取得新的进展,在宣传教育、科技交流、国际合作、产业服务方面发挥社团优势有效开展工作,进一步扩大了在国内外的影响。
(六)开拓履约与国际合作新局面,中国重视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积极国际形象不断提升。一是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方面履约能力有所提高,与周边国家联合执法工作不断加强。二是通过履约不断提升国内湿地保护管理水平,强化对国际重要湿地监管。三是加强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争取国际支持。2007年,在我局组织召开的“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国际研讨会”上,来自11个国家和众多国际组织的专家们联合发布了《洞庭湖宣言》,呼吁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进湿地保护的主流化,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湿地公约新任秘书长在访华时说:“中国湿地保护和履约工作可作为全球的样板”。
但是,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保护工作仅仅是取得初步成效。与其他生态建设工作相比,工作起步较晚,基础薄弱,管护条件欠缺,还需要我们从思想认识到工作措施上进一步强化。
二、关于新形势下做好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几点认识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将其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承担着建设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改善荒漠生态系统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职责。其中,保护部门即承担了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任务,又承担着维护森林、荒漠生态系统健康的责任。在建设生态文明和发展现代林业的新形势下,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责任更加重大,任务更加艰巨。
从国际环境看,全球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以高关注度、高认知度向前发展,我国保护管理水平、能力与国际相比差距较大,面临很大的国际压力。从国内发展现状看,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国内在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方面的分化,欠发达地区的生存性资源破坏高压不减,发达省份的发展和消费性资源破坏趋势有所抬头。还要看到,短期内人口增长与经济快速发展对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的空间挤压会不断加剧;长期形成的以利用自然资源、野生资源为主的利用方式尚难扭转;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又呈现新特点;我国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总体水平不高,影响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体制机制障碍依旧存在;保护管理的制度建设滞后,改变生态保护利益分配中的不公平现象任务艰巨;国际、国内对湿地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和给予更多关注。
保护工作所处的历史阶段,面临的新形势,要求我们要从承担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任务、从建设生态文明的新高度和新要求出发,提高对保护工作在生态建设整体格局中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使命感、紧迫感,工作上要有新的举措,取得新的扎实的成效。
(一)建设生态文明赋予保护工作重要使命。良好的生态是生态文明的基础。保护好湿地和野生动植物,发挥其良好的生态、产业和文化功能,是生态文明建设对保护工作的本质要求。物种是构成生态系统的主体,参与和主导着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生物地球物理过程,在传承能量转化和维护生态平衡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同时野生动植物资源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着强大的物质基础,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基因资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新型产业发展方向,我国物种多样、丰富,具有其他国家无可比拟的优势和潜力。湿地带给人类的多种效益是其他类型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湿地在提供清洁水、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重大作用得到了全球广泛认同,其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作用也日益引起关注并受到重视。不论是森林、还是湿地,健康的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因此,我们必须把保护并合理利用好湿地、野生动植物资源,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来抓。
(二)发展现代林业对保护工作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刚刚结束的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提出了发展现代林业的思路和措施。从现代林业整体格局出发做好保护工作是我们新的任务。一是实现林业又好又快发展的生态建设格局,要求我们强化保护工作。多年来保护工作基础薄弱、投入短缺、认识不到位,一直是林业生态建设中的“弱项”,这种状况不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建设现代林业的新形势和履行职责的新要求。对于保护工作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按照林业生态建设要求,全面履行职责,强化保护工作,要象抓保护发展森林那样抓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发展工作,这是做好新形势下繁重的保护工作的重要认识基础。二是生态建设的发展需要和资源状况,要求适时调整保护策略。在资源调查、科学评估的基础上,总结保护实践并借鉴先进经验,不断完善国家保护策略,使其更符合中国国情、更具有效性、可操作性。如,一些过去未受保护(地区、物种等)的,今后可能要纳入保护范畴,过去一般保护的,现在可能要进行重点保护。三是加快改善生态的形势任务,要求野外保护工作有更高的质量和更好的成效。资源保护、生态修复和种群恢复等工作应当建立在高质量的科技支撑基础上,工作质量要提高,成效要更加明显。四是对生态系统进行有效管理,需要强化综合的协调对策。湿地和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工作,不能将物种、栖息地(生境)和人类分离开来对待,人的影响不可能排除在外。实施保护管理,要从各种不同方面加强管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要通过多尺度、学科交叉、部门结合等综合措施,减少、降低人类对湿地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的损害影响。
(三)树立国家形象的大局对保护工作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当前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并且有政治化的趋势。中国的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濒危野生动植物利用、贸易、禽流感防控等,已经成为国际敏感话题,事关国家的形象和利益,这既给了我们开展工作带来了动力,也给保护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又是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国家,保护的任务已经很重,同时我国还是具有利用野生动植物传统的国家,处理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关系所面临国际社会的压力就更大。保护好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既是国内发展的需求,也是树立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的要求。我们必须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不断提高正确处理保护和利用、对内管理和对外协调关系的能力。
(四)进一步明确保护工作的着力点。今后的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工作,一要重点做好抢救性保护,不断强化湿地和野生动植物的野外保护监管,扎实提高对现存物种和自然湿地保护的有效性。二要重点做好建设性保护,积极开展湿地生态修复与濒危野生动植物拯救,逐步恢复野外资源和湿地生态功能。三要重点做好减压性保护,大力推动以利用野外资源为主向利用人工繁育资源为主的战略转变,鼓励合理利用湿地和野生动植物,通过不断规范经营利用行为,减轻或消除人类过度利用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的压力。四要坚持把制度建设作为保护工作的长效措施,制定并完善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实现保护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在现有的体制机制下,保护工作的制度建设、策略选择、综合政策设计、资金投入要集中围绕解决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配置,努力提升三大功能、发挥三大效益。
在保护工作中不仅要注意把握好保护与利用、重点保护与普遍保护、人工培育资源替代与直接利用野外资源的关系,而且还要注意理念和机制的促进作用。要更注重寻求能够发挥多元效益的保护管理形式。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资源具有生态、经济、文化等多重属性,社会对其有多样的需求,不能孤立的就保护抓保护,就利用抓利用,要将保护与合理利用结合起来研究问题,寻求在保护中科学合理利用、在科学合理利用中巩固保护成果的模式,使保护工作可持续。要更注重深化改革,着力于保护事业的机制创新。保护工作要在争取各级政府投入的同时,研究调动多种投入主体参与保护、发展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资源的积极性,将全社会所蕴藏的支持保护工作的内在动力释放出来,增加保护工作投入,壮大保护工作力量。要更注重以生态文明理念来引导社会和规范自身管理。我国具有利用野生动植物的传统,保护工作必须兼顾生态和经济的需要,要加强公众宣传工作,用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理念来引导公众、引导舆论,使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保护与合理利用理念。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2008年的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
围绕今年林业生态建设中心工作,2008年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强化湿地保护管理,扩大湿地保护面积、提高湿地功能。首先要进一步强化林业部门在湿地保护管理中的组织协调职能,建立部门分工合作、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湿地保护管理机制。国务院把组织协调全国湿地保护和湿地公约履约工作的职能赋予国家林业局,多年来林业主管部门以对党和国家高度负责的精神,从国家湿地保护的全局出发,加强湿地保护各项工作,充分履行国家赋予的职责。同时我们也在工作中积累了组织协调管理的经验。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和履行好这个职责,务必要把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为履行湿地保护管理职责,重点湿地省份要建立湿地保护管理机构,加强能力建设。要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发扬协作精神,推动建立部门和地方沟通协调、信息共享、配合协作的工作机制,实现湿地保护管理的跨部门、跨地区合作。要充分发挥“中国履行《湿地公约》国家委员会”和各级协调领导小组的作用,形成合力保护湿地。二是要认真实施国家湿地保护工程,在实施好林业系统自身工程项目的同时,积极指导相关系统做好工程的实施,切实发挥林业部门的组织协调和牵头作用。要注重加强项目的科技支撑,加强对在建湿地保护恢复项目的指导和监督检查,各项目省要掌握工程实施的进度和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确保资金使用效果。今年国家林业局将会同相关部门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评估。三是要继续推进国家湿地立法工作和相关规范、标准制定,已经颁布实施省级条例的省份,要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充分发挥法规对湿地保护管理的保障作用,理顺湿地保护管理体制,规范湿地保护、管理和利用行为。四是要做好开展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的准备工作,各地要依据国家林业局颁布的《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编制完成本区域的调查实施细则和工作方案,组织开展好湿地资源调查人员的培训工作,为全面启动调查打好基础。五是要进一步规范湿地公园的管理,组织制定湿地公园建设有关技术标准,完善国家湿地公园申报审批程序。对国家湿地公园试点要进行抽查评估,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指导后续发展工作,重点要在创新湿地保护机制、引导多元投入、科学修复维护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进湿地公园健康有序地发展。六是要切实加强湿地履约和国际合作,善于从履行湿地公约的过程中把握机遇,学习借鉴国际上湿地保护管理的先进经验、科学成果。要完善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监测工作,建立强化国际重要湿地监管机制,明确监管责任。组织做好第十次缔约方大会参会工作,健全中国履行湿地公约国家委员会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国际合作项目执行成效,要积极争取更多的合作机会,谋划一批资金需求量大、技术含量高的示范项目。
(二)全面实施《全国林业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促进自然保护区又好又快发展。建设现代林业,对自然保护区建设在规模拓展、布局优化、质量提升、效益提高上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要管理者必须树立保护管理生态化理念。以人在维护自然生态中的积极作用,根据自然界本身的客观规律来制定保护管理策略。二是要按照优化布局的要求,抓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工作。温总理在最近的讲话提出,到2010年中国的自然保护区面积应占国土面积的16%。要根据这一要求,按照《全国林业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进一步加快自然保护区发展工作,重点是要加强对尚处于覆盖缺位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的自然保护区发展,尤其要提高东部省份自然保护区数量和面积比重。要按生物区、山系、流域等科学整合现有的自然保护区,完善和优化布局。三是要进一步加大自然保护区执法力度,严格对森林、林木、林地、湿地和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管理,制止出让、破坏自然保护区资源,以及乱占滥用自然保护区土地的行为。四是要做好自然保护区权属落实、边界界定、总体规划及管护设施建设等基础性工作,组织实施好“全国自然保护区示范省”和“全国示范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全面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在示范保护区的建设中,我希望每一个分管厅长都能够抓一个点,这件事情一定要落实。要继续争取各级政府的关心和重视,加强领导,理顺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拓展资金渠道,解决机构编制、落实人员经费等问题。五是要凝聚力量研究制定相关政策,为自然保护区建设更好、更快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如集体林权改革中自然保护区内的非国有林木、林地所有权人权益保障问题;全国主体功能区划中有关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的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税制方案、经济补偿标准等。六是要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在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开发设计具有当地特色,并融入生态科普知识的自然保护解说系统,建设好保护教育设施,让每一个进入自然保护区的人不仅全方位感受自然,同时受到教育并带来理念、行为的转化。
(三)着力加强濒危物种拯救,人工促进濒危物种种群在自然状态下逐步恢复,尽快摆脱极度濒危的状况。《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实施以来,物种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根据全国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尚有一批物种处于极度濒危状态,急需采取特殊措施加以抢救性保护。一是要尽快编制《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工程规划》。依据全国野生植物资源调查结果,针对一批面临消失和灭绝野生植物种群保护问题,编制《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工程规划》,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建设,通过努力使这些物种和种群脱离濒危状态。为确保《规划》的顺利编制和实施,各省要按照《规划》编制工作的统一部署,加紧摸清涉及本省的物种的资源状况,进行深入分析,及时提供科学准确的基础信息和提出保护对策,共同做好《规划》编制工作。二是要抓紧编制《全国极度濒危野生动物拯救工程规划》。对仍处于极度濒危状态,在野外仅存单一种群的如海南长臂猿、四爪陆龟等10余种野生动物和仅分布在某个特定区域,种群数量介于自然存活边缘的如黔金丝猴、普氏原羚、河狸等40余种野生动物,要编制《全国极度濒危野生动物拯救工程规划》,纳入工程范围实施有效的保护。同时,要调动野生动物保护专门机构、科研院所、社会企业等各方面力量,针对每个物种制定拯救实施方案,有针对性地采取保护措施。对于野外存活数量稀少的物种,以拯救繁育、野化再引入措施为主,采取栖息地保护、人工辅助恢复栖息地等措施促进野生种群数量繁育扩展;对于分布区域单一或狭窄的物种,要建立自然保护区或保护小区等措施,将特定生境严格保护起来。在完成两个规划编制工作基础上,争取将其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建设投资实施。三是要从法律制度建设上促进濒危物种保护。科学论证并调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要抓紧协调,争取早日颁布《第二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同时还要加强已野化放归自然的物种野外监测,并组织新的一批物种的野化放归。四是要针对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新特点,继续开展全国和区域性专项打击行动,严厉打击走私、非法运输、出售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的犯罪活动,始终保持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
(四)规范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产业发展,努力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积极驯养繁殖,促进由利用野外资源向利用人工繁育资源转变,是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客观要求。一是要高度重视繁育利用业发展,并与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起来。从政策机制上鼓励各投资主体投入繁殖利用业开发,支持繁育利用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促进资源快速增长、规模化经营和形成优势产业。要总结发现典型,抓好一批示范,带动引导提高繁殖利用业经营水平。二是要推进完善资源利用的科学论证制度和野生动物产品标识管理制度。切实组织好饲养繁育利用的野生动物活体标记和重点野生动物药用原材料的封装和监管。落实虎豹皮服饰和含羚羊角、穿山甲片、蛇类等成分药品标识管理措施。继续推进野生动物标识管理试点,扩大标识试点范围。三是要改善繁育利用管理制度和行政许可办法,优化完善涉外资源行政许可管理。总结三年来繁育利用行政许可工作,实事求是提出简、放行政许可改革意见,从机制上进一步推动繁育利用业健康发展。
(五)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建设,提高防控和处置能力。2008年候鸟禽流感等重大野生动物疫情监测防控形势仍较复杂严峻,局部地区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情的可能性较大,各地要从大局出发,确保物资储备和人员到岗到位,强化监测防控工作。一要落实责任制,加大监测员在岗抽查力度,严肃监测信息报告制度。二要加强监测队伍建设,开展第二轮专职监测员的培训,并对重点区域的专职监测员进行应急演练的培训和应急演练,增加实战应对能力。要推行监测技术规范,实现监测防控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三要抓紧协调和组织编制《全国动物防疫体系二期建设规划》,做好二期国家级监测站点建设的规划布局,减少监测盲区,完善监测体系。四要开展疫源疫病本底调查和相关科学研究,争取在查找禽流感宿主方面有所突破。组建全国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专家委员会,加强与国内外有关单位的合作,解决技术难点。
(六)不断规范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工作,提高履约主动性。要进一步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履约与维护国家权益”两大关系,做好进出口管理和履约工作。一是要进一步加强濒危物种进出口行政许可管理工作。以制定出台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办法为龙头,以制度完善为重点,进一步规范审批流程,明晰权责划分,建立长效机制。抓紧完成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推进规范管理。二是要不断提高履约能力。针对cites公约规则变化、更新较快的特点,要建立有效的履约协调机制和提高应对能力;要研究、掌握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形势变化对中国资源合理利用制约的新动向并逐步建立预警机制,加强协调主动应对,掌握谈判主动权,维护好国家利益和政府形象。三是要加强执法协调工作。推动成立“中国cites履约执法特别工作组”,强化我国与其他缔约国、政府间国际组织特别是东盟和国际刑警组织的执法合作,配合海关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半年的以打击走私和非法贸易象牙、虎豹皮为主要内容的联合执法行动。要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配合北京奥运会提出的“绿色奥运”理念,重点抓好有关奥运口岸的履约宣传工作。
(七)要进一步发挥社团组织的独特优势,发挥社会力量积极促进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发展。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野生植物保护协会已经发展成为林业生态建设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协会要利用好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充分发挥好党和政府的参谋助手及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更好地组织发动社会公众关心支持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一是要在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2008年要围绕绿色奥运这一主题,利用大熊猫、藏羚羊等野生动物作为奥运吉祥物的契机,适时开展野生动物保护的宣传活动,向国内外展示我国在加强野生动物保护方面做出的努力,争取全社会更加广泛的理解和支持。要精心组织好已在全国启动开展的“繁荣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系列活动,继续做好“世界湿地日”、“爱鸟周”、“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的各项科普宣传,提高《绿野寻踪》少儿电视节目的拍摄水平和收视效果,做好“中国鸟类之乡”、“中国珍稀野生植物之乡”、“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等评选活动,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要加强对敏感、热点和重点问题的关注,积极引导社会舆论朝着有利于保护事业、有利于维护国家形象方向发展。二是要继续加强协会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大会员发展力度,力争2008年全国会员总人数突破30万人。积极发挥协会组织和广大会员作用,为政府决策建言献策。各级林业部门要加强对协会的领导和支持,为协会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创造条件。三是要提高协会科技交流的信息化、网络化水平。积极拓宽国际合作领域,加强对外宣传,扩大国际影响。要积极推动野生动植物培育利用产业发展,开展面向基层的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
同志们,在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现代林业的新形势下,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站在了新的起点上,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拓奋进,扎实工作,全面推进全国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工作,为实现我国林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贡献!
谢谢大家。
(2008年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