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挠力河湿地文化的现状、保护与传承 -9游会

9游会 > 经验研究 > 理论研究 > 正文
[][评论][] >>

黑龙江挠力河湿地文化的现状、保护与传承

媒体:《湿地科学与管理》, 2016, 12  作者:王广鑫
专业号:
2017/3/8 22:05:45

the present situation,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wetland culture in heilongjiang naoli nature reserve

黑龙江挠力河湿地文化的现状、保护与传承

王广鑫1 崔兴波2 许林2

(1黑龙江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红兴隆分局八五三管理站,黑龙江,双鸭山,155811;2黑龙江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红兴隆分局五九七管理站,黑龙江,双鸭山,155811)

wang guang-xin1  cui xing-bo2 xu lin3

(1 heilongjiang naoli river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administration eight five three management station,heilongjiang,shuangyashan,155811; 2 heilongjiang naoli river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administration five nine seven management station,heilongjiang,shuangyashan,155811)

 

 

摘要:黑龙江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黑龙江垦区,这里孕育着以特有的北大荒文化和极具代表性的农业文化为核心的湿地文化。针对保护区湿地文化的重要性愈加受到重视的发展趋势,对黑龙江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独特的湿地文化发展历史与现状进行分析,结合现状对保护区湿地文化的开发、保护与传承等方面,提出加强组织领导、做好社区共管、结合地域文化以及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强化宣传等若干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挠力河;湿地文化;黑龙江湿地

abstract: naoli river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since the increasing significance of wetland culture protection, this these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and status of the unique wetland culture in heilongjiang naoli national reserve.  combined with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he wetland culture in this reserve, several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including enhancing organization and leadership, strengthening community co-management, considering local culture and making full use of internet to enhance the publicity, etc.

keywords naoli river; wetland culture; heilongjiang wetland

前言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除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体、蓄洪防旱、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外,作为沉淀历时、传承文化的载体,湿地还具备了它特有的文化功能。而湿地文化的发掘、发展与继承是每一个湿地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研究课题。

要了解湿地文化,首先要明确湿地的定义。《国际湿地公约》将湿地定义为:“湿地是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湿地又分为海洋湿地、内陆湿地、人工湿地三大类型 [1]

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最高,生态功能最强的生态系统之一,湿地在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湿地文化就是在数千年人与自然、人与湿地的长期协调发展中逐渐形成。湿地文化也就是湿地及与其相关的周边文化,湿地文化分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上的湿地文化是指,人类在与湿地互相依存的过程中所积累的与湿地相关的历时、风俗、习惯、制度、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狭义的湿地文化是指,与湿地相关的文学创作、精神作品、舞蹈、音乐、绘画、摄影、影视作品等[2]

湿地文化在整体上具有以下几点特种,首先,湿地文化具有时代性,由于湿地文化是伴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而演变的,所以在不同的时代,湿地文化会蕴含着不同的时代烙印,在历时的洪流中,一直保持与时代整体文化相契合。第二是地域性,在中国,湿地总面积占全球的10%,由于湿地面积大,分布广。不同的区域,湿地资源有规律的分布、经济文化发展程度有所不同、生产生活以及社会制度各异,这一些列的差异也就使湿地文化的地域性愈加明显。中国湿地文化大致可分为东北湿地文化区,西北干旱湿地文化区,高原湿地文化区。黄河中下游湿地文化区,长江中下游湿地文化区,东南和南部湿地文化区,滨海湿地文化区等七个大区[3]。每个区域的湿地文化都是该区域生态文化重要的部分。第三,湿地文化的发展性,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理念的不断转变,湿地文化也随之得到不断的发展,在人们合理利用的前提下,湿地文化在保留精华的同时也在不断汲取湿地中的先进思想,形成进步的湿地文化理念。由此,湿地文化的发展性也愈加突出。

1 挠力河湿地文化历史

1.1 挠力河自然保护区概况

黑龙江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国东北部边陲,黑龙江省富锦市、宝清、饶河、抚远三县一市行政辖区内的农垦红兴隆、建三江分局。保护区沿挠力河东西分布,地理坐标为132°22'41-134°10'24,北纬46°30'10-47°22'17。保护区东西长180公里,挠力河主河道延长米165公里,最宽处13.5公里,最窄处4公里,总面积16万公顷。保护区属于“自然生态系统类”中的“内陆湿地与水域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生境多样,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共记录有动物593种;其中脊椎动物6纲38目96科218属373种,记录有国家一级、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6种,本区也是丹顶鹤、白枕鹤、东方白鹳、大天鹅等濒危水鸟的重要栖息地和繁殖地。保护区记录有植物1047种,包括森林、灌丛、草甸、沼泽、水生植被等5个植被类型;记录有国家级真系濒危保护区植物10种。在保护区管理上,挠力河自然保护区一直以“人与自然,天人合一”为理念基础,在充分利用先进的科研设备的同时,不断开展弘扬“北大荒精神”,强化湿地文化建设,社区共管保护活动。将保护区开发建设与湿地文化建设相结合,保护区保护工作与社区共管,提高人们生态保护意识相配合,最大限度的提高保护区管理效率;红旗岭千鸟湖荣获“中国最美湿地”称号。

1.2 保护区的“北大荒”文化

挠力河保护区坐落于中国黑龙江垦区,多少年来,垦区特有的“北大荒文化在这里也彰显的淋漓尽致。从1946年,中国共产党揭开了移民开发这片荒原的序幕起,随着大量的部队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几十万知识青年援助北大荒以及民国期间数千万齐鲁人民移民北大荒,挠力河两岸的黑土文化被不断的冲击、升华北大荒文化随之开始孕育。逐渐的,通过几十年来的生产、生活以及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特殊的区域背景下,那一群富有特殊使命的北大荒人及其后代,使这里逐渐形成了以“、勇于开拓、、无私奉献北大荒精神为核心,融合“军旅文化”知情文化”、“齐鲁文化”以及黑土文化等多种文化的具有垦区特色的北大荒文化。从这片土地上孕育出了诞生于挠力河保护区雁窝岛管理站境内的《荒原春夜》和《第一道脚印》等版画名作,开辟了富有北大荒特色的版画流派——“北大荒流派”,以及《雁飞塞北》、《江畔朝阳》这样的诉说挠力河保护区诱人风光以及挠力河人优秀品质的文学作品。此外,这里走出的一批作家、画家、企业家、学者、科学家,他们为北大荒,为中华民族创造了相应的灿烂文化。著名表演艺术家姜昆、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书法家著名的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等文化界名流,曾在这片土地上续写过这里的诱人文化。他们的作品对这里也产生了很强的文化影响力,他们对丰富挠力河的“北大荒文化,提升保护区的“北大荒文化的亲和力、吸引力、影响力和凝聚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1.3保护区的农业文化

近年来,大量的挹娄文化的农耕文物、遗址在挠力河保护区被发现,据考证早在距今1700-1800年以前的汉魏时期,满族的先祖挹娄人,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原始的农业文化也随着人类在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过程中逐渐产生,起初的黑土文化、原始的农业文化也就随之形成,而正是在这种文化熏陶下,挹娄人从这里逐渐的羽翼丰满,不断壮大,最后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传承下,建立了大清王朝,奠定了中国辽阔的疆域,促进了东北各民族之间与中原的联系与融合,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国家的强大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后期随着北大荒拓荒建设,现代农业技术迅速充斥到这片土地上,这里逐渐形成了具有区域特性、历史传承性以及民间性的垦区特色农业文化,伴随着我国国力的日益强大,农业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现如今的保护区地域的农业文化、技术水平已经跃居全国首位,这里的农业文化不仅代表了东北地方的农业文化,这里的农业文化演替过程更可以说展现了中国的农业文化发展历程。

2 湿地文化的发展

2.1社区共管,湿地文化深入人心

多年来,黑龙江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直秉承“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以进一步提高人们保护生态意识为目标,开展具有周期性、常规性、年轻化的湿地文化宣传活动。如挠力河保护区红兴隆分局红旗岭管理站所在的农垦红兴隆管理局红旗岭农场,每年二月二日和四月末都会以农场中小学生为主要活动对象,面向全社会举办“世界湿地日”和“爱鸟周”主题活动。通过现场发放宣传单、放飞白鸽、保护湿地千人签名活动、爱鸟护鸟讲座、湿地观鸟、投食等多种形式,进一步促进人们保护野生鸟类资源意识、普及鸟类基本知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作用。大大提高了人们保护湿地、爱护自然的主动性。

2.2结合实际,开发特色湿地文化建设

由于黑龙江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黑龙江,从湿地文化分区来看,属于典型的东北湿地文化区,黑龙江湿地文化亚区,三江与嫩江平原湿地文化小区。所以这里具有它所特有的北方农耕文化,尤其是由于近现代经济发展需要,而发展出来的农垦文化。挠力河保护区在湿地文化建设中着重针对农垦文化进行研究探讨。由于历史和地理的独特性。这里的湿地文化也就具备了农耕文化和它特有的北大荒文化特点。在挠力河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旅游规则中,着重将保护区所在各个农场的本体文化元素包含其中,如定位为“东北特色农业观光”的五九七农场高产水稻展示区,有机的结合了东北特色农业观光和湿地观光。八五三农场的“河流湿地观光”和水上历时文化雕塑浏览相结合了,把湿地自然景观和北大荒文化有机的结合了起来。红旗岭农场千鸟湖景区在景区内部的观鸟台、观景台,更是把自然与科教融会贯通。挠力河保护区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将科普教育、生态保护、北大荒文化、农耕成果等多种文化元素蕴含其中,不仅进一步提高了人们对湿地文化的接受度,更大大加强了湿地保护的自觉性。

2.3专人专管,结合“互联网 ”创新发展

为确保挠力河保护区长足有效的湿地文化建设推广,结合当前“互联网 ”新形势,在广泛搜集保护区及周边地区文化、生活等信息,建立保护区湿地文化大数据库,通过开设“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官方微博、“挠力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微信公众平台、官方网站等多种形式,对保护区湿地文化相关建设项目、保护区特色产品项目等进行加工推广,通过进一步拓宽宣传渠道,保证保护区湿地文化建设项目的稳定发展及有效开发利用,从而完善挠力河保护区管理。

3 挠力河湿地文化的保护与承传

3.1多措并举,增强湿地文化及保护意识

目前,对于全国各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来说,如何行之有效的加强湿地的保护,是当前各保护区迫在眉睫的问题。现如今,人们普遍缺乏对湿地的认识了解,更谈不上知晓湿地文化了,因此,加大湿地文化推广强度,保护区与保护区所在地区共同合作,强化社区共管,让湿地本身所具有的生态功能,湿地文化与人类文化的不可分割性,通过网络、电视、微博、微信等媒介广泛宣传,让人们了解湿地文化,知晓湿地生态功能,增强生态意识,进一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保护湿地的主动性、湿地文化传承的自发性。

3.2因地制宜,湿地文化与地域文化有机结合

由于湿地文化所具有的地域性和创新性,各地在湿地文化开发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特性。从实际出发,根据各地各区域不同的人文、自然、历时特点,结合各地经济文化氛围,进行针对性、特色性的湿地文化开发利用。如在黑龙江垦区,在具备东北文化区常规的少数民族文化、关东文化等意外,还有着独特的北大荒文化。保护区在进行湿地文化建设过程中就可以着重研究相关的文化发展方向,不仅进一步宣传了地区特有文化,还进一步加强了湿地文化的建设,以地域文化为纽带,使湿地文化深入身心,为自然保护区管理提供群众保障。

3.3有机利用,将湿地文化合理利用到保护区发展项目中

湿地文化是保护区管理过程中一股潜力无穷的力量,只要能把湿地文化有机的利用到保护区发展建设项目中,就可以为保护区发展提高无限的助力。保护区应该有机的发掘自身湿地文化,寻求其普遍性和特异性,将自然生态景观抚育更多的文化气息,让人们在欣赏其自然风光的同时,在精神上也能得以熏陶。为更好的达到上述效果,保护区应有机开发利用湿地文化,在保护区发展建设项目中,将保护区所想呈现的湿地文化也考虑在内,将湿地文化建设与保护区发展建设合理的结合到一起,让保护区常规的基本建设项目更加文化性,从基础的土建项目升级为文化建设项目,让保护区的建设项目在具备满足工作的实用性的基础上,同样具备旅游开发的观赏性、人文性。

3.4加强领导,组建湿地文化建设专项小组

为了让湿地文化更好的宣传推广,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保护区适时组建湿地文化建设专项小组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领导加强重视,完善湿地文化建设管理制度,小组内部成员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位,将湿地文化建设提到保护区建设重要日程上来,为湿地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湿地文化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对湿地保护区的管理及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大美中国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保护区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发掘湿地文化,普及人们的保护生态意识,打造人们心中自然湿地生境,发展生态文明理念。总之,随着保护区管理的日益发展,湿地文化的开发与利用,湿地文化建设项目的有序发展,社区共管的良好进展,将会为保护区管理工作开辟出一条更加宽敞的捷径。

 

 

参考文献:

[1]王婉婉.生态旅游视域下湿地文化开发与利用[j]. 黑河学院学报. 2014,1:20-22.

[2]陈琦.生态旅游视域下湿地文化开发与利用分析[j]. 南方农业. 2014,(8)15:102,106.

[3]齐建文,但维宇,但新球,等.中国湿地文化分区研究[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14,(33)2:60-64.

 

 

 

阅读 23528
推荐

发表

我也说两句
游客于2017/4/20 11:49:33写道:
游广宇:[/强]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如果您不填写用户名和密码只能以游客的身份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9游会的版权声明:
1.依据《》,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9游会的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9游会的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9游会首页, 9游会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