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兆旭
深圳历史与自然研究者
5月15日,oct talk 2022华・绿色论坛在深圳华夏艺术中心举行,以“自然共生enjoy nature”为主题,邀请生态、环境科学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与公众一起探讨人、城市与自然的关系。
深圳历史与自然研究者——南兆旭是当天的演讲人之一,他主张“在地关怀”,记录、关注、保护深圳的自然生态,与我们分享“自然共生的路径之一:大地、书桌、再回到大地”。
在地关怀:把居住地当做世界的中心来关注,用知识和情感推动居住地向好
多年来我一直在提倡“在地关怀”,通俗点讲,就是把自己的居住地当做世界的中心来关注,再就是用知识和情感推动居住地向好的改变。
我之前是用胶片相机记录的,从2004年开始用数字化的影像和图片做自然记录,我走了1016次,这个“次”是我一步步走完持续地做记录,并不仅仅是开车过去拍张照片这么简单。
在大地上行走:跨过的这条河就是一脚跨在香港一脚跨在深圳
2004年我参加了关于自然记录的“滴水行动”,为什么叫滴水呢?是因为每一位参与者要交10元用作给希望工程的捐款,这个活动一年筹集了资金18000多元,虽然也不多,但足以证明参加滴水行动做记录的有1800个人,因为一个人无论参加多少次至多交10元。
后来我又组建了一个活动叫“时光隧道”,不仅记录自然,还记录人文历史,每场活动的最后一天会徒步一个晚上,走去深圳的最东处迎接日出。
我也写过三年的专栏,成立了一个小组叫“南寻深圳”,我们一起走过一个非常偏僻的老村庄。
现在,跟我一起走的“深圳自然影像记录”小组,成员里有懂哺乳动物、淡水鱼、蛇和鸟类的自然爱好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做记录。选择这个地点做记录,是因为深圳和香港之间有一个最窄的地方是80米、最宽的地方是100米的隔离带,这个隔离带隔离了接近70年以后,形成了一个天然的自然保护区。我们跨过的这条河,就是一脚跨在香港,一脚跨在深圳,这是在大地上行走。
在行走中创作:书桌对本地历史文献的收集与阅读
在行走的同时我们坚持做记录和写作,一遍遍地查阅深圳本地的历史文献和资料。我把流散在深圳各地的影像买回来,正在筹建深圳历史与自然影像中心,把小地方的小事做好,希望大家也都来参与。
1980年深圳的人口是31万人,核酸检测后是2218.7万人,这就是40年来城市人口增长的数据。深圳在过往40年里,是整个世界上人数最多和增速最快的城市。
照片中是70年代的深港边界,当时内陆没有对外开放,香港就在打鼓岭修了一个观景台,对岸是皇岗口岸和福田口岸,最左边是华侨城,中间的山是塘朗山。40年后我又来到这里拍了一张照片,画红圈的地方就是观景台,看对岸已经发生了多少变化。
我通过上千次的行走和数千万次的阅读,从大地回到书桌,阅读然后进行创作,从时间、历史、地理和自然的角度写书、拍摄纪录片。我也在去年从书桌又回到了大地,计划开展更多的记录、保护自然生态的活动。
努力就有收获:让家园更美好的愿望就像种子,有的能长成大树,有的则长不成,但愿望是好的,需要大家的帮助
这是仙湖植物园一棵200多年的树,这么高的树,种子却很小。所以不管是在大地上行走还是在书桌前创作,让我们家园更美好的愿望就像种子一样,有的能长成大树,有的则长不成,但愿望是好的,有些是需要和大家一起努力才能让它长成大树。
我们的这种努力是有效果的,从这些年持续记录深圳的空气来看,2004年深圳的雾霾天气有197天,到2020年全年下降到3天。因为雾霾对人类的伤害非常大,所以政府和民间合力,大家一起让家园更美好,好好维护好我们的自然,呵护自然就是呵护大家的生命,城市这么美好,让我们生活的更久一些。
本文为演讲实录整理
文中用图,如无特别说明,均由演讲人提供
我也说两句 |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 |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如果您不填写用户名和密码只能以游客的身份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
9游会的版权声明: 1.依据《》,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9游会的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9游会的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