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湛江红树林湿地保护与修复项目合作协议》在湛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正式签订。保护区管理局局长许方宏,红树林基金会发起人、终身荣誉理事、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会长孙莉莉、红树林基金会“重建海上森林”项目总监徐万苏等人出席签订仪式,共同为接下来的四年合作书写开端。该项目由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支持。 ▲保护区管理局局长许方宏(前排右)与红树林基金会发起人、终身荣誉理事、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会长孙莉莉(前排左)签订合作协议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广泛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海岸线上。虽然红树林面积不到全球热带森林的 1%,却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也是生态服务功能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红树林具有抵御风浪、保护海岸、净化水质、固碳储碳、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水产种质资源、生态旅游、科学研究等诸多重要生态功能,素有“海岸卫士”的美誉,具有重要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 ▲俯瞰湛江红树林保护区,图源 / 湛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湛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坐落在雷州半岛,始建于1990年。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2年被列入"拉姆萨尔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保护区总面积20278.8公顷,其中红树林面积9000余公顷,约占全国红树林总面积33%、广东省红树林总面积79%,是我国大陆沿海红树林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同时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性地区和国际湿地生态系统就地保护的重要基地。 ▲湛江红树林湿地哺育着大量迁徙水鸟,图源 / 湛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随着湿地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和社会公众对红树林保护意识不断加强,保护区工作已由传统单一的巡护管理模式向公众科普、生物多样性提高、外来物种清理等更科学、更精细的工作模式转变。 为此,红树林基金会(mcf)与保护区管理局强强联手,开展为期四年的合作,建立湛江红树林科学管理和社区共管体系,全面推进综合性保护及公众宣教活动。
未来四年,项目将围绕四大核心,同步、有序开展工作:
利用航拍等监测方式,全面掌握红树林状态及其变化情况,同时利用多光谱分析,明确无瓣海桑等外来物种在红树林区域内的分布和生长情况。为保护管理和治理方案提供数据支持与决策依据。 ▲红树林基金会(mcf)具备丰富的航拍监测经验,图为2020年在深圳湾进行黑脸琵鹭全球同步普查时,使用航拍技术对候鸟进行统计
基于监测分析,选取合适的地块开展外来物种治理。在完成外来物种清理,以及红树林退化较为明显的区域采用自然修复的方式,防止外来物种重新侵占地块,提升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最后对修复的成效进行监测,研究不同修复方式的效果。
组织相关专家与保护工作人员共同进行保护区管理计划编制,促进保护区长期有效管理;同时支持保护区工作人员外出参与技术培训,到管理良好的保护地考察交流、参与实践,提升技术和管理能力。 ▲红树林基金会(mcf)长期开展湿地保护及教育从业者、志愿者培训
开展保护区养殖塘及社区调查,了解其使用情况及方式,评估周边社区资源利用情况及对红树林的影响。让社区参与到保护区修复地块的管理,帮助社区发展环境友好的替代生计,提升社区对气候变化适应能力,探索平衡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的可行方式。同时构建适合本地的气候变化适应力评估指标,检视其效果并协助推广。 ▲红树林基金会(mcf)与场域周边居民保持紧密联系,图为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周边居民与志愿者互动 项目还将积极总结工作经验,形成“基于自然的9游会的解决方案”案例,充分发挥对国内其他保护区的保护及管理能力的提升的借鉴意义,同时为推动东南亚地区基于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气候变化9游会的解决方案提供参考。
期待湛江红树林焕发新的生机,成为全球红树林保护管理及科学宣教的优秀模范!
湛江红树林湿地保护与修复项目,是由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支持的,“基于自然的9游会的解决方案-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三种典型生态系统修复和适应力提升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以湛江红树林湿地作为滨海湿地的代表和示范点,开展生态修复工作,提升区域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持续供给,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提供基于自然9游会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