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鲟的生育之地-9游会

 中华鲟的生育之地-9游会

中华鲟的生育之地

中华鲟的生育之地

“千斤腊子,万斤象”,“腊子”就是长江中最大的鱼——中华鲟的别名。由于稀少,中华鲟被誉为“水中熊猫”。中华鲟像中国人一样故土难离。外国人因中华鲟名贵,希望将它移居自己的江河内繁衍后代,但中华鲟总是恋着自己的故乡,即使有些被移居海外,也要千里寻根,洄游到故乡的江河里生儿育女。在洄游途中,它们表现了惊人的耐饥、耐劳、识途和辨别方向的能力,所以人们给它冠以闪光的“中华”二字。

中华鲟是一种大型的溯河洄游鱼类,在海中生长发育,当雄鱼长到9 ~ 18 岁,体长170cm、重50kg 以上,雌鱼长到14 ~ 26 岁时,可达到初次性成熟。这些性成熟的中华鲟在7 ~ 8 月间由海洋进入江河繁殖。产卵场都在江河的上游。中华鲟进江后,必须在江里滞留1 年,于第二年10 月到达产卵场所。在这一年里,中华鲟并不是一直溯江而上,而是时游时停,有时在河道坑洼处潜伏几天不动。据渔民说,当刮南风,江中水位稍有涨落时,鲟鱼就往上游;而当刮北风,水位涨落大时,鲟鱼就潜伏在江中深水处。古人有“ 出江、淮、黄河、辽河深水处”,“其居也在堆石湍流之间”的记载。中华鲟从海洋进入江河的整个洄游和滞留期间,基本上不摄食。中华鲟在淡水中的能量消耗和性腺发育所需的营养,依靠它在进入淡水前体内积累的大量脂肪等物质,因而,在淡水中,愈接近成熟的个体,身体就愈消瘦。

中华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是鱼类的共同祖先——古棘鱼的后裔,距今有一亿四千万年的历史,和恐龙生活在同一时期。从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进化的某些痕迹,所以被称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中华鲟在分类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是研究鱼类演化
的重要参照物,在研究生物进化、地质、地貌、海侵、海退及地球变迁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难以估量的生态、社会、经济价值。保护和拯救这一珍稀濒危的“活化石”,对发展和合理开发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都有深远意义。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