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绍:
1、近年来,环境事件频发,以年均29%的速度递增。2005年全国发生环境污染纠纷5.1万起。去年发生的环境事故中,97.1%属于污染事故,其中水污染事故占50.6%!自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以来,水污染问题成为政府、媒体、公众关注的热点。
2、全国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污染,“三河三湖”虽然经过多年治理,但除太湖外,其他流域水质至今没有根本好转。水利部发布的报告表明全国70%的河流湖泊遭受了污染。“守着江河没水喝”成为普遍的、不争的事实。当前,我国有近3.6亿人口喝不上安全的饮用水。为此,中国政府承诺“要让人们群众喝上干净的水”,解决饮用水安全的问题成为是新时期中国政府和水资源保护的主攻目标。
3、2006年2月和3月份,白洋淀相继发生大面积死鱼事件,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国家环保总局、农业部专家和河北省政府迅速组成调查组赶赴现场对死鱼事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水体污染较重,水中溶解氧过低,造成鱼类窒息是此次死鱼事件的主要原因。水体污染严重地影响着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生存。加之过度捕捞、非法的捕捞工具和方式都使得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生存受到灭绝性的影响。
据统计,长江流域全球关注的白暨豚已几乎灭绝,江豚的数量也不断减少,濒临灭绝,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生命家园安全需要我们的共同关注。2006年2月,国务院颁发了《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将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纳入国家资源养护重点。4月,湖南省人大通过了对渔业资源保护的一个议案,有望确立新的《渔业资源保护条例》。此外,长江论坛的胜利召开标志着长江保护与发展的高层对话平台已经建立,这意味着政府部门之间、流域各地区之间、政策制定和科学研究之间的合作协调机制即将就此展开。
4、2001-2005年的湿地使者行动在全国引进强烈反响,每年通过一个主题组织大范围和富有影响力的大学生活动成为共识,通过活动能带动上百万的群众直接或间接地接受环保概念,提高环保意识,从而使全社会包括政府部门都能重视当前重要的环境问题。通过前期的活动、调查与宣传,饮水安全与鱼类保护逐渐为各个机构和社团所关注,同时,国家在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探索中,也在强调和促进环境问题和经济发展并驾齐驱。因此,2006年湿地使者行动在饮用水安全、渔业资源方面的调查和宣传,将会加快饮用水和渔业资源保护的步伐。
2006湿地使者行动活动介绍:
“湿地使者行动”是世界自然基金会为了促进长江保护工作而联合各种社会力量倾力创建的一项社会大型公益活动,到2005年为止一共举行了五次,活动主要将长江流域主要高校的大学生社团发动和组织起来,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到长江流域的湿地保护和宣传工作中去,每年暑期集中深入到长江流域各省市自治区的不同地点进行大型的问卷调查、野外考察及实地研究,在暑期大型实地考察活动前后还有一系列的宣传、培训、调查和总结工作,整个过程延续近八个月。这些大学生被称作“湿地使者”。
从2001年开始实施起,过去的五年中,“湿地使者行动”分别以“把知识带回家”、“走进国际重要湿地”、“追寻通江湖泊”、“生命之河:从高山到大海”及“还长江生命之网”为主题,先后将68个大学生环保社团纳入行动当中,有1200多名学生直接参与到该活动中来,其足迹踏遍黑龙江、长江、黄河、澜沧江、珠江流域的18个省、市、自治区,直接将湿地保护、恢复与可持续利用知识传递给数百万基层干部与群众。五年来,“湿地使者行动”主办单位收集到的实地考察报告、问卷调查、心得笔记、改进方案成千上万,并且吸引了全国各地上百家国家、省、市级媒体的共同关注,并分别进行了全程跟踪报道或者是专题报道。只要在搜索引擎中键入“湿地使者行动”几个关键词,就会出现数以万计相关信息。
“湿地使者行动”所涉及到的学生人数之广、覆盖到的宣传面之多、直接或间接参与其中的社会团体、政府机构、人民群众甚至学龄儿童之众以及行动本身的知名度之高都是少有的,它在有益社会、保护环境、造福后辈上的意义也是无可替代的。
2006年湿地使者行动吸引了更多政府部门的支持,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水利部、农业部渔业局、《湿地公约》秘书处及湖南电视台公共频道一起和世界自然基金会一首打造湿地使者行动。 “2006湿地使者”将被全程纪录,制作成电视新闻及系列专题片,通过卫星转播。同时,作为对过去五年的湿地使者行动的总结,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湿地使者行动的品牌价值,2006年的湿地使者行动将首次产生《湿地使者行动宣言》 及行动徽标。
“2006湿地使者行动”从2006年5月开始,计划到2006年12月结束。
活动区域介绍:
长江: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干流流经青海、 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等11个省、区、市,在崇明岛流入东海,全长6300公里,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从高原到大海,从涓滴到洪流,长江用丰沛的营养乳汁,在天地之间孕造出无穷的生命。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长江用繁盛的生命体系,在我们的心灵深处绘就了一道永恒的文化景致,她哺育了我们强悍的体魄,培育了我们图新的气质。长江用她的血脉滋养了五千年华夏文明。
充沛的水系和富饶的腹地孕育了丰厚的农耕经济,优越的经济地理结构和水运系统承运着强大的工业体系,长期积淀的自然文化遗产、引领中国经济的长江三角洲以及迅速崛起的华中大都市圈,正拉动着发达的第三产业……这些事实证明:长江流域是泵动中国社会经济的最强大的引擎,是我们值得为之骄傲的社会图景。
但是,长江流域的生态危机正在使这一图景遭到侵蚀。随着我们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向着现代化的急剧转型,不断膨胀的利益诉求和人口生存压力,促使我们向长江过度地索取:不断围垦湿地,过度捕捞和非法捕捞方式使得长江面临渔业资源枯竭的危机,长江流域年污水排放总量多达250多亿吨,占全国40%以上,其中80%以上的污水未经有效处理,就直接排入长江。人为阻隔水系,恣肆排放污染……长江,正在被我们自己推向严重的病危境地!如果我们再不采取行动,长江流域曾经的富饶将变成贫瘠,安定将罹受灾患,焦虑将代替自信,长江文化的壮美景致将在天地间衰微,长江文化的活力将在民族精神中枯萎!
保护长江是一项巨大的社会工程,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政策引导、专家学者的研究与努力,更需要沿江企业和民众的积极响应和共同参与。
黑龙江:黑龙江蜿蜒在我国东北的边境上。 是一条国际河流。由于水中溶解了大量的腐殖质,水色黝黑,尤如蛟龙奔腾,故此得名──黑龙江,满语称萨哈连乌拉,即黑水之意。
黑龙江有南北两源,南源额尔古纳河,北源石勒喀河。从海拉尔河河源起算,黑龙江全长4370公里,流域面积162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十大巨川之一。黑龙江的支流有200多条,其中以松花江最长。松花江也有南北二源,南源发源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长白山天池;北源发源于延边牡丹岭的牡丹江,经敦化市,最后在黑龙江省依兰县汇入松花江。
2003年,黑龙江流域水量呈现不足。现在不仅仅是污染和人为捕捞对鱼类资源的破坏,极为脆弱的渔业资源已失去了最基本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棒打狍子瓢舀鱼,山鸡飞进饭锅里。”形象地概括了当年人烟稀少而生物资源丰富的北大荒。据有关资料显示,黑龙江省境内有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嫩江、牡丹江、呼兰河、兴凯湖等重要的渔业水域。资源丰富,重要的经济、特产鱼类品种繁多。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编写的《黑龙江鱼类志》中记载的冷水性鱼类是一百多种,后经过详细调查确定为95种。
上世纪六十年代,大马哈鱼遍布乌苏里江、黑龙江,八十年代缩小到乌苏里江下游,目前仅为乌苏镇江段。茴鱼、江鳕等种群数量急剧减少,仅分布于呼玛以上的江段和支流。青鱼、鲂鱼、细鳞斜颌鲴、花羔红点鲑等22种已处于濒危状态。
哈尔滨每天要接纳上游排放的污水约500万吨以上,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哈尔滨自身每天排放污水117万吨左右。污水中有机物含量特别高,分解消耗大量的水中溶解氧,使江水中严重缺氧。上世纪七十年代前江鱼在市场上占淡水鱼的绝对多份额,在黑龙江水系中的105种鱼,哈尔滨江段有79种。到九十年代鱼类资源开始衰竭。1990年,鳌花、青鱼、鳊花、大白鱼等十多种鱼基本绝迹。
行动,已经刻不容缓!
澜沧江:澜沧江-湄公河在中国境内称为澜沧江,长2162公里,其中云南境内1247公里,流域面积8.87万平方公里,占云南省总面积23%。流域基本全为山区,地形变化剧烈,气候类型多样;澜沧江流域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热带、亚热带动植物和森林资源、矿产资源。她还是云南省热带、亚热带动植物的主要分布区,据初步统计,流域内有国家级和省级保护动植物201种左右,约占云南省保护物种的53.7%。
美丽的澜沧江向我们展示着奇特多样的自然景观和绚丽多彩的人文风情,但是由于人类对其生态资源的不可持续利用和开发,各种大小规模的水电站的建设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污染问题、生态和民生问题。
可持续性发展,迫在眉睫!
拉萨河:拉萨河是藏族的母亲河,是西藏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她发源于青藏高原念青唐古拉山南麓,干流全长551公里,是雅鲁藏布江的5大支流之一,流域内拥有丰富的高原动植物以及地热资源。拉萨河流域人口超过50万,约占西藏总人口的五分之一。流域内有拉鲁湿地、麦地卡湿地等重要保护区。
美丽的拉萨河抚育了藏族文明,公元633年,吐蕃君主松赞干布统一西藏部落后,迁都拉萨河谷,修宫、建寺、引河、筑道,使这里成为西藏地区文明发源地之一,拉萨河流域随之发展,逐步成为西藏高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宗教的中心区域。
然而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的压力,生态环境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甚至有报道说,拉萨河水如今已不能喝了。
(http://blog.hexun.com/vengeance/viewarticle.aspx?articleid=748210)
另据渔政工作人员介绍,每年的4月底至7月底,拉萨河水位最低,沿岸的一些农民便下河捕鱼,而这时正是各种鱼类的产卵期,不少还未及产卵的鱼被捕捞上来,鱼类数量因此大为减少。拉萨鲇鱼等西藏濒危鱼类的数量更是明显下降。近年来,西藏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渔业管理法规,对拉萨河内的鲇鱼、裂腹鱼、胡子鱼等鱼类进行保护。
保护母亲河,我们义不容辞!
主办单位: